作者|水木公
來源|極果編輯部
說起富士康,大家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是電子產品代工廠,尤其是蘋果的一眾電子產品都出自富士康之手。
但是沒想到的是,富士康的母公司鴻??萍技瘓F給大伙表演了一波“悶聲造車”,在自家的科技日會場上一口氣發布了三款汽車產品,三款車型分別被定名為MODEL C、MODEL E和MODEL T,車型級別覆蓋SUV、轎車和大巴。
等等,這些個名字極果君怎么覺得這么熟悉呢?懂了,一定是在致敬老前輩特斯拉。
極果君一番研究發現,富士康的新車雖然名字像特斯拉,但是性能居然還比特斯拉強!往下看,讓極果君來帶大家看看富士康這幾個新車到底有什么能耐。
MODEL C作為一臺平價家用純電SUV,外觀采用了極簡風格,上黑下白的拼色風格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力,細化的前大燈和富有科技感的貫穿式尾燈,也為整車的外觀增添了不少時尚感。
內飾方面簡約而不簡單,配備了小尺寸液晶儀表盤和懸浮式多媒體顯示屏,別出心裁的儲物空間設計,運動形多功能方向盤,也讓車內的空間更舒適。
從規格上來看,4.64米的車長和國民神車哈弗H6一致,但受益于純電架構,MODEL C 內部空間更加寬敞更加實用,5+2的座位選擇使得整車的實用性和空間利用率更上一層樓。
搭配低風阻造型設計,性能版本的新車零百加速度僅需3.8秒,并提供700km的長續航力,長途旅行和日常駕駛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鴻海表示,MODEL C的價格將非常親民,預計不過百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23萬出頭),新車將于2023上市,敬請期待。
有家用車自然也得有中高端車型,MODEL E是鴻海與意大利設計公司Pininfarina(賓尼法利納,經常幫超跑做設計)共同設計開發的,定位是豪華商務旗艦轎車。
從外觀來看,新車整體造型具有大溜背轎跑車設計風格,并且新車前后燈組為貫穿式設計,充電接口位于右前翼子板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MODEL E的車頭、車尾和側面都有智能化的顯示屏,在用車過程中能和外界有更多的交互方式。
從演示視頻中可以看出,這些顯示屏應該是支持自定義圖案的,這樣一來整車的可玩性也提高了。
內部空間的設計理念,也符合了新車本身的商務定位:獨立的后排座椅可成為專屬移動辦公室,個人移動裝置與后排扶手上的平板無縫串聯,前排的三連環繞式屏儀表盤,提供臉部識別車門開啟、智能車窗以及車輛與環境互動等一系列智能應用。
搭載了高性能電驅與先進動態控制技術,也讓MODEL E擁有了強大的動力,零百加速僅需2.8秒,要知道售價八十多萬的Model S長續航版零百加速也才3.2秒。
同時,MODEL E的標定續航能力也屬于遙遙領先的水平,750km超長續航力滿足了大多數用戶的日常用車和長途旅行的需求,就是不知道實際使用起來會縮水多少。
目前上市時間和價格還沒有明確說明,只是說會緊隨MODEL C發售,也是可以小小的期待一下。
接下來的這位更是重量級,定位智能運輸的電動大巴MODEL T,
MODEL T的整體設計也是簡約風格,采用了上黑下白的顏色設計,車身側面深色玻璃整齊劃一,車頭和車尾部分各有一塊LCD屏幕,更方便拉贊助打廣告(不是)。
電子后視鏡也是別出一格的設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為后視鏡而產生的磕碰,和因為大雨大霧天氣而變得難用的后視鏡。
新車的剛性車體防護設計,使得車身擁有良好的防護新能,能滿足美國聯邦運輸管理局(FTA)法規標準。此外,MODEL T于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測試期間,已完成20萬公里加速耐久測試和1,000小時以上的剛性強度測試,為駕駛、乘客安全做好嚴格把關。
400km續航的電動大巴,明年在臺灣投入使用。
上面說的三款車型將由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和納智捷母公司裕隆集團的合資企業鴻華先進公司制造,這也是富士康宣布造車以來,首次向外界展示旗下的產品。
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及裕隆集團董事長嚴陳莉蓮,分別搭乘 MODEL E 及 MODEL T 現身會場。郭臺銘表示“這是他71歲以來收到最好的生日禮物”,嚴陳莉蓮則說道鴻海與裕隆合資成立了鴻華先進。
從設計到成車,短短一年就拿出如此成果,這是臺灣汽車數十年研發能量和速度的展現,對于臺灣汽車產業鏈的轉型也是一大步前進。
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說過:“蘋果汽車不過是四個輪子的iPhone,我們既然能造iPhone,為什么就不能造電動車?”于是,“四輪+沙發的iPhone”真的來了。
實際上,富士康造車的野心和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斥資3.6億元收購了臺灣安泰電業100%股份(臺灣四大汽車線束之一)。
此后,富士康加快在汽車行業的布局,包括成為一眾車企的供應商,其中包括寶馬、特斯拉、奔馳等車企。同時還投資滴滴等進入網約車行業,投資寧德時代等研發動力電池。
圖片來自:騰訊新聞·深網▲
2018年,富士康的子公司工業富聯在上交所上市,2020年與FCA組建合資公司,為合資公司提供汽車電子與軟件能力,目標是在中國制造電動汽車,覆蓋中國及海外市場,同年與裕隆達成合作,發布了MIH EV平臺,正真意義上開啟了自己的電動汽車時代。
從富士康的造車之旅來看,它其實確實是有備而來的,但造車并不是一件易事,“跨界造車”中屢屢失敗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比如恒大造車。
在技術為王的今天,的從代工廠轉型到技術型企業,或許是富士康唯一的救贖之道了吧。